









工艺本身并非奢华品牌垄断的标籤。按Richard Sennett 的The Craftsman一书所言,工艺是一种手脑互动,介乎惯性与突破之间的活动,并不限于製作,而是一种做好件事的本能及精神。工艺是品牌常有的巿场策略工具,但近年手作兴起,走出传统整袋造衫製表的框框。如书中所言,写App做手术,都可以是工艺体现。工艺也成为社会企业责任的呈现方式,有的走保育路线,如Chanel买下各个工艺坊、Hermès走教育传承之道。这种跟奢侈品挂鈎的垂直思维没有好与不好,毕竟着重工艺是一件好事,但未免受制于品牌本身的基业,让工艺只留于衫裤鞋袋,看似只能与品牌产业画上等号。举办Loewe Craft Prize的Loewe Foundation,算是走出了上述框框,脱离了品牌基业的梏桎之余,亦带出工艺的其他面向。
Loewe Foundation于2016成立、现正作全球徵集的第三届Loewe Craft Prize(将于10月31日截止)走的,是横向路线。入选作品包揽各种素材及工艺,如Ashley YK Yeo镂空纸雕的Arbitrary Metrics II(2015),又或是Steffen Dam的玻璃标本New Medicine(2017),均呈现工艺类种的多样性,与品牌着名的皮革无关,反而发掘不为人知的可能性,及对得奖工匠带来实惠的奖金支持,以探索作为支援工艺的定位。
「Loewe有172年历史,当时由德国皮革工匠到西班牙马德里成立品牌,工艺为品牌的根本。其后基金会成立,有一个专为诗歌而设的奖项。2013年,Jonathan Anderson任品牌创意总监,认为基金会该成立与工艺相关的奖项。一来Jonathan本身喜爱不同工艺,二来品牌的根本源于工艺。艺术第一,设计第二,工艺第三,是大众眼中的既有价值观排行。成立这个工艺奖,正希望打破这个价值观。因为有举办诗歌奖颁奖礼的经验,我们便以工艺奖来推广工艺。自Jonathan上任后,品牌亦不时与各个工匠联乘,如John Allen、José Luis Bazán,也是另一种支持工艺的方式。」基金会现任主席及品牌第五代家族成员Sheila Loewe谈及工艺奖由来。
亲身到伦敦看颁奖礼暨作品展开幕礼时,心怀两个问题。一是在量产及数码製作当道的年头,推广工艺的意义何在,如何发展工艺的未来?二是在社交媒体以荧幕及图片盛行的年代,着重实体质感及製作过程的工艺,在社交媒体的渗透力。当大众透过电脑看到入围作品照片时,老实说感觉并不强烈,易将作品物化,看不到工艺为物料带来的深度。但当亲身到伦敦Design Museum看实物,则感觉不同。如意大利工匠Laurenz Stockner的作品Bowl Made of Copper(2012),在图片上看似简单,只是一个用上极薄铜片敲成的小碗。但当亲身近观,便会发现铜碗本身并不如照片呈现的工整圆拱,反而有种不规则的柔韧,一反金属予人的固有物料特质,触感与软胶相近。
如何善用手法与观众沟通
「工艺的出发点可划分为两大类,一种是以外形为本,另一种则是以物料为本。今届有不少『完美』作品,其分别在于目的。工艺最终只是工具及手法,如何善用手法与受众沟通,是工匠需要思考的重点。当中有上镜作品,亦有不。如得到荣誉嘉许的Simone Pheulpin,她的布料作品Croissance XL(2017)未必是上镜作,但真身有种不可多得的惊喜。工艺最重要的地方,不是上镜与否,亦非为与别不同而与别不同,而是因为其意义才与别不同。我们活在消费主义年代,亦活在精挑细选的年代。数码化生活让我们在社交媒体留下足迹。在与转变为主的年代,讲求恒久及追求卓越的工艺,成为另一个生活轨迹。工艺一直都在,但在高速变化的生活中,工艺成为我们寻找的真正出路,反思生活该传承什幺的指标。高速变化与工艺有一个共通点,就是独特性,只是当中的实践方式不同。」西班牙《国家报》El País建筑和设计专栏记者及评审团主席Anatxu Zabalbeascoa说。而对于社交媒体如何推广工艺,品牌创意总监Jonathan Anderson补充︰「社交媒体是一个让人开始接触工艺的工具,亦能让工艺得到更多曝光,亦可以透过不同媒体来展示工艺的製作背后。但切记,社交媒体只是工具及开端,所有工艺,都需要亲身接触互动,才能感受及理解当中的价值。」
数码媒体氾滥 工艺成唞气位
「工艺的重点在于投入。如果人能透过自我投入製作来得到快乐,那幺他该投入更多时间来令自己更快乐。另一方面,我认为每个人都会对世界如何建构而感到着迷,就好像我自己到世界各国,看到一座建筑物,会思考它在数千年前如何建成,如何将素材运到山上等。这种对製作的好奇心,是因为作为设计师的我,感到工艺的重要性。虽然我们走入了超人类或后人类的年代,但我们开始透过工艺来与人性及本质重新接轨。所有事都是因为『缺乏』而作出反应。在数码化及媒体氾滥的年代,工艺成为这个年代的唞气位,让人明白到慢慢来的重要性,让人与物能互相沟通。」Jonathan Anderson说。
工艺看似恒久不变,但因为数码化,工艺在应用上亦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。「我们活在一个数码与工艺交叠的关口,近年学习工艺的人数上升,和各大品牌对工艺的关注也是例证。Loewe Craft Prize与London Craft Week同期举行,能有效提高大众对工艺的关注。伦敦本身有不少工艺,如Savile Row西装製作、舞台剧道具、传统印刷等,有不少不为人知的工匠在默默运作。London Craft Week除了呈现当代工艺外,另一重意义是让人明白到一些古老传统工艺,仍能超越时代保留及运作至今。」世界手工艺协会主席Rosy Greenlees说。
当数码製作兴起,很多人放弃工艺转投数码怀抱。但当数码製作正式走入生活,并没有预期般能全面取代工艺。Rosy认为,人们重投工艺怀抱,一是因为在极端数码化下,人需要实物的质感,二是经济衰退时,需要更耐用的物品带来依靠,优质工艺成为了必然的需求,三是人希望能展现人性,所以製作者及巿场双方,均对个人化有更大需求。「工艺是最终极的个人化,或度身订做的实践手法。数码化在各个层面成为工艺的工具,由开始的二元极端,走向合二为一的未来。工艺透过数码化进化,让工艺能有更广泛的应用。例如善用新物料、製作工艺素材技术转移及工艺製作环保化等,让我们身处于工艺及数码技术交流的有趣时刻。另一方面,工艺亦能在个人化层面与量产结合,如在量产品加入工艺元素令产品更个人化,将两者之间的界线模糊化。最终谈的,是对物料的理解和应用。我想,这个是工匠在钻研工艺时,需要考量的地方。」
查询